The page contains only Chinese version.
文瑛是一名財務策劃師,兩年前她透過服務的機構,報名參加新界西一間社區中心的成長嚮導計劃,並當上了明怡的友師。明怡今年十三歲,讀中二,來自單親家庭;她六歲那年,父親離家出走,從此沒有再回家。自此之後,她和母親以及當時只有兩歲的弟弟相依為命,靠綜援生活。
明怡家裡十分簡陋,二百多呎的空間,只有一張雙格床。她睡在上格,母親和弟弟睡在下格。另有一張摺枱,她和弟弟的功課、家裡開飯,以至媽媽從街坊那處取來的小手作,都在這張摺枱上解決。而她家裡最「貴重」的一件物件,就是社區中心捐助的一部286電腦。
明怡自上小學後需要用電腦做功課,最初都是留在學校或到社區中心完成,後來中心不知從哪裡弄來這部電腦,便請義工到她家裡為她安裝。過去很多年,這部電腦都是明怡家裡最珍而重之的財產。
明怡近來常常投訴家裡的電腦運作得很慢,躭誤了她的功課。有天文瑛上明怡的家,與她一起把上次中心活動拍攝的數碼相片編輯成相簿,文瑛也體諒到隨著明怡漸漸長大,現時這部電腦已很難滿足她的需要。
這晚明怡的媽媽煮了粗茶淡飯,招呼文瑛留步用膳;在飯桌上,文瑛向明怡的媽媽提出明怡的電腦需要更換。「李小姐,你知道,我一個人帶大兩個子女已不容易,現在科技天天新款,明怡讀書是需要用電腦,但家裡即使節衣縮食,也就只能省下這一丁點,僅夠給兩個孩子交補習費。至於買電腦,只能見步行步……」莊太邊搖頭邊向文瑛大吐苦水。
文瑛語帶同情地說:「莊太,我也很明白你的處境。不過,每一個人做什麼事都應該有個計劃,小朋友讀書如是,甚至乎如何培育兩個小朋友,也要有計劃,不能見步行步。其實,小朋友自幼就應該開始儲錢,無論每月五十元也好、一百元也好,儲蓄習慣從小養成,長大了就懂得凡事精打細算,未雨綢繆。」
明怡年紀還小,並不多言;過去每個周末與明怡的聚會,文瑛都與她講述有關理財的概念,例如教導明怡如何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欲望、如何分配零用錢、如何養成儲蓄習慣等。明怡深得其真傳,於是在席間大膽向媽媽提出:「媽,其實呢,我不一定要買全新而有品牌的電腦,上幾星期,文瑛姐姐帶我逛深水埗新高登商場,原來那裡有些二手的電腦,是從寫字樓收購的,六、七百元就可以買到主機。」
在文瑛的依傍下,明怡更加壯膽:「可不可以這樣,我們暫不換屏幕,因液晶屏幕最便宜的也要數百元。不如我們每月從社會福利署那裡取得綜援後,試試先把其中一百五十元儲起,放進一個信封內,之後你每個星期少給我二十元零用錢,其中一餐午飯以帶自家製三文治代替在學校買飯。一個月下來便省下八十元,實際額外支出、用來買電腦的錢只是七十元。如是者,四個月後,我們便能更換電腦了。」明怡的媽媽望著文瑛,面有難色,但受到文瑛的堅定目光感染,也免為其難應承女兒:「好…吧﹗我們就試試。」
四個月終於過去,今天文瑛一早來明怡的家門口按鈴,明怡和媽媽已穿著整齊,準備出發購買電腦。明怡手上執著一疊面額大小不一的鈔票,有一百元的「紅衫魚」,也有十元的「花蟹」,露出勝利的微笑。這每一張鈔票,都是他們一起努力的成果。雖然這一百二十天過得「有血有淚」,其間經歷過挫敗、經歷過扎掙,但母女倆卻已親身體驗過財政規劃的重要和財政規劃的成果,往後一生都懂得如何理財了。